新闻动态最新文章

联系我们

  •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衷和楼805
  • 021-65983128 021-65986232
  • fzgh@tongji.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可持续发展与大学责任”国际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18-12-28     浏览:149

     5月20日,在我校庆祝建校110周年之际,来自中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芬兰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余所大学的校长及高等教育专家80余人齐聚同济,共话“可持续发展与大学责任”。与会代表围绕“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于世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如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践行大学的使命与责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在论坛上致辞,校长钟志华做主旨演讲,常务副校长伍江主持论坛。

DSC_8935

      在2015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题为《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文件。联合国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围绕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改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17大项、169个子项的具体内容。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最大公约数,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事业,陆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推进。同时,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文件承继以往各次世界首脑会议的结论,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意义,要求使所有受教育者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了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教育目标。
      杨贤金在致辞时表示,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孕育了大学,大学也滋养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今天的大学,日渐为万众瞩目,已经成为生产和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研究、发展文化的中心。人类社会需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提供跨文化交流的理念和方案。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杨贤金说,同济大学的校训是“同舟共济”,这是一种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精神。面对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我们将始终坚持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统一,全球意识与民族认同的统一,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致力于凝聚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来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钟志华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积极践行大学使命与责任》主旨演讲中指出,大学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大学要作为可持续发展转型的示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大学发展的各个领域,创造与传播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与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大学也需要承担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通过大学与外部社会的互动,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钟志华介绍了同济大学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探索。近年来,同济大学在办学理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校园建设等各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开展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09年成为《自然》杂志绿色校园专题重点介绍的唯一一所亚洲学校,2010年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2012年获得国际可持续校园联盟授予的“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校长Hans Jürgen Promel在题为《科研、教学、转移:德国理工大学能提供什么》的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该校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施了四个重要的战略,分别是:聚焦于科研和人才培养具体而技术方面的可持续性、培养年轻人为了保障他们成功进入劳动市场、转移知识和技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与全球其他大学建立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该校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他介绍,德国理工大学都非常关注社会未来发展及一些重点研究领域,这些大学与工业行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们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致力于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DSC_8569-1

      与会校长和高等教育专家经过充分的讨论,呼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需要全球的大学形成更多的共识,承担更多的共同使命和责任。论坛提出了五点倡议:第一,人类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彼此紧密联系而且互相影响,关系变化、复杂、冲突及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挑战。高等教育应该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高等教育应该在未来时代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大学在应对包容性增长、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和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三,大学的核心使命和核心职能是培养人才,大学应该着眼于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提高质量,开展可持续高等教育及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引领和适应未来时代的优秀人才。第四,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应该坚持自身特色与世界标准并重,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特色发展模式,并争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更好地引领和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第五,面向未来,大学之间应该更多地加强合作和开展交流,共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文化传承创新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