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学科评估,一般会想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开展的学科水平评估,该项评估从2002年至今已经开展了四轮,影响力巨大,其评估结果一直深受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学位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坚持“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各单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均可申请参评,并非强制性项目。而真正的政府强制性学科评估是合格评估,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明确提出“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6年进行一轮,获得学位授权满6年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均须进行合格评估。”同时,还要求“新增学位授权点获得学位授权满3年后,须接受专项合格评估。”通过合格评估与专项合格评估,较好地保障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一批被评为“不合格”的学科被撤销了学位授权点。
以上两项评估,合格评估偏重于学科条件的达标评估,水平评估偏重于学科强弱的对比评估,其实都是从某个维度来评估学科的状态。按照教育评估应该提倡多维评估的共识,从可持续发展度方面来评估学科具有相当的意义与价值。学科可持续发展度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调整学科自身结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一系列措施,不断促进学科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系列能力。
2018年9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上海召开的“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明确指出“双一流”的7个特征与标准分别是可靠的、合格的、真实的、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有产出的和可持续的,进一步说明了可持续发展度的重要性。通过学科可持续发展度评估,可以更好预测学科的未来发展态势,更好了解学科的发展规律、变化周期以及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要素,从而有效指导学科未来的战略发展,助力学科尤其是一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地方发展战略,形成良性的发展循环。因此,可持续发展度评估是偏重于学科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开展此项评估对于学科创新与学科发展意义重大。
由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科可持续发展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要以准确反映学科具有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能力为目标,能够全面涵盖学科的历史积累、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特征。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学科可持续发展度评估。
一是学科队伍可持续发展度。学科队伍是学科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学科可持续发展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术团队构成可持续性(带头人、骨干、青年教师等梯队的搭配合理)情况的影响。通过建设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性别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形成顺畅的学术共同体运作机制,可以使得学科保持持久的活力,保障学科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是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度。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也是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良好的学科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工程,它包括完善的培养方案,优化的课程结构,前沿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生态体系的完备性和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路径的有效性等都是有利地支撑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可持续发展度的关键参量。
三是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度。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学科研究方向的主流性、前沿性、交叉性共同决定了学科发展的高度和未来。例如,前瞻性的、主流性的学科方向可以使得学科发展引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始终生机勃勃,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度。学科交叉融合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新的交流合作形式,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人才和资源的交流,开创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发现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提高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度。此外,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度的影响因素。
四是支撑条件可持续发展度。学科发展的支撑条件包括管理机制、科研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管理机制是学科发展的环境和土壤,纵观国际上的一流学科都是在强有力的良性管理机制下形成和发展的,学科管理机制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才足以成为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科研平台是人才、资金、项目等的全面整合,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度的基础资源。同时,学科发展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息息相关,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已经将国际维度融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职能的全过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蔡三发,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跨学科双聘责任教授;任士雷,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