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作品最新文章

联系我们

  •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衷和楼805
  • 021-65983128 021-65986232
  • fzgh@tongji.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术作品

学术作品

钟之阳 沈晶晶 刘春路 任梦:新型研究型大学教育体系画像——基于系统视角的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6     浏览:1024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像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等,其在科研体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进行不同层面的改革和探索(黄燕飞,2022;丁建洋,2019;夏泉和苏朗,2020)。那么究竟何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何处?对此,其实国内外学界已有不少学者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时代特征、办学理念目标、办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沈红,2022;Altbach,2021;沈红等2021;蔡三发,2022)。基于此,本调查尝试从系统视角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相比较传统型大学“新”在何处进行探索。

1

新型研究型大学教育体系画像

本调查面向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当下学术界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期待。调查数据收集了学者和专家们针对所列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相关描述的看法。通过分析我们初步从五个方面梳理出十一大模块共同赋能新型研究型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图片

图1 新型研究型大学教育体系画像

·环境趋势: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受到我国科技发展相关政策、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及其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全球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新技术革命等各种外界环境变化趋势的影响。

·制度规范: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遵循扁平化组织结构、跨学科体系构建的规制,以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文化,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可持续教育理念:新型研究型大学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国际化、开放化等的发展理念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社会参与理念:新型研究型大学将社会服务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接受多元科研投入来源的同时,围绕国家和产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向社会开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导向的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型研究型大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学科融通的科教融合育人体系、整合内外部力量进行教学等方式,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开放式的知识生产:在知识的生产过程中,新型研究型大学将大学内部学生的能力素养内化和大学外部与社会的联结并重,充分利用超越大学边界的内外部知识进行知识的生产。

·多元主体的知识转移转化:在知识的转移转化过程中,强调应用与开放,在多元主体的协同下实现知识的转移转化。

·经济与组织价值: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具有经济效能,大学中的院系和跨学科机构应具有同等行政地位,能够在竞争市场中生存与发展。

·教育与创新可持续价值:新型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同时大学能不断为社会和创新生态系统带来全球的、可持续的价值。

·内部驱动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和预期成果,针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建立规范、透明的质量保障过程,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提供反馈和纠错机制,全员全方位促进内部质量保障建设。

·外部驱动的质量保障体系: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接受政府、行业及市场的审核,利用外部监督促进大学的发展。

2

启示

第一,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导向均体现了可持续理念的影响。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可持续理念重塑了大学的组织身份,并围绕这一理念创新融合大学资源和优势,培养创新人才,并研究和开发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

第二,新型研究型大学塑造开放式创新生态,以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以及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开放和包容的创新生态中得以推进,在不同创新主体、在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开展知识转移和技术转化,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

第三,新型研究型大学应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以及其组织性质决定了其在办学过程中已具有一定的自我保障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和高校的相互关系,实施多样化、国际化、内外协调的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钟之阳,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沈晶晶,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刘春路,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任梦,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


来源:爱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