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作品最新文章

联系我们

  •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衷和楼805
  • 021-65983128 021-65986232
  • fzgh@tongji.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术作品

学术作品

蔡三发: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若干关系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16     浏览:10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2021年4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公布,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新型研究型大学自提出以来,一直广受关注,实践方面不断推进探索,相关研究和讨论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分析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若干关系。


一、传统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究型大学

笔者曾经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不是建立时间“新”,而主要是发展模式“新”和发展内涵“新”。不管是成立已久的研究型大学,还是新成立的研究型大学,如果相对于传统研究型大学,发生了一定程度、局部的组织及其机制体制创新,我们都可界定其正向“新型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学既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西湖大学等新兴的研究型高校;也包括通过组织机制体制创新转型后具备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特征的“传统”研究型高校,例如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传统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时代特征、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发展特征(见表1)。

图片

当然,持续创新应该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灵魂,新型研究型大学不会只有一种发展模式或者保持一种发展形态,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保持“新型”的发展状态。


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与服务

尽管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出的背景更多是源于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与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卡脖子”科研与技术的攻关创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关。但是,毫无疑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前沿学科领域与重大科学问题,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作为拉动,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集聚高层次教师和优秀学生,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更好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目标。


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制度与文化

新型研究型大学除了学科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与创新,最根本的还是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制度与文化建设。

新型研究型大学要构建师生追求卓越的学术共同体,一是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在教师招聘、培养、评价和学生招生、培养、评价形成良好的制度;二是加强学术共同体的文化建设,形成师生共同的学术价值追求、卓越目标定位、奋斗探索精神等等;三是加强师生有效互动,师生共同开展学习与研究,互相促进与互相启发,共同成长。新型研究型大学要用良好的制度与文化来促进和保障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塑造开放、平等、包容、多元、共进的环境和氛围,进而促进新型研究型大学更高质量的发展。

 

|作者:蔡三发,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部长、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跨学科双聘责任教授

|文章根据2023年2月21日笔者在同济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来源:爱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