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作品最新文章

联系我们

  •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衷和楼805
  • 021-65983128 021-65986232
  • fzgh@tongji.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术作品

学术作品

钟之阳:疫情过后,在线教育还能获得接受吗?

发布时间:2020-05-19     浏览:393

疫情突袭,各培训机构停止线下教学,教育部宣布2020年春季开学延期,并鼓励学校和培训机构将教育教学转移至线上场景。为了满足各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全网各大科技公司、视频平台、直播平台、教育企业迅速跟进,纷纷针对这次“在家学习”的大潮做出了针对性举措。


其实从在线教育的发展来看,这种形式从有网络开始就已经存在。特别是2010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在线工具和平台开始出现,在线教育才开始真正爆发。但从使用者的规模和频率来讲,哪怕几年前MOOC横空出世,一时风头无两,还是比不上当前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火爆场面。相关报告显示,今年春节后,教育学习类APP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比平日增长了46%,教育学习微信小程序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比平日增长了218.1%,“腾讯课堂”线学习的师生人数更是整体增长了近128倍。

大量的学生和家长在疫情期间体会到了在线教育的便捷,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的用户也能足不出户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这对于促进教育普惠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此次大规模的使用场景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和老师接受在线教育的习惯,推动在线教育的普及。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不少人也对在线教育模式产生了诸多质疑,诸如居家学习对学生自觉性的挑战,不同条件家庭的现实情况,学生用眼问题等。

那么在线教育在这次疫情间获得了大量体验之后,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柳暗花明”呢?老师和学生是否真正接受此次新技术变革?在线教育企业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将获取的流量转化为客户?教育管理部门如何才能趁此次机会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妨从理论角度试着分析学生在此次被动或主动经历在线教育后呈现了什么的行为特征,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使用意愿。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Davis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发展而来,最早是用来研究用户对计算机技术使用行为提出的一个分析模型,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

TAM理论认为用户最终的使用行为由其他所有的因素影响,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反映用户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反映用户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这两个因素水平越高,用户对新技术的态度就越积极,从而会促进用户对技术的使用态度和接受意愿,进而产生更多的使用行为。

TAM模型由于模型结构简单和各种实证研究对其价值的证实,目前被广泛地用于研究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和采纳,解释新技术被使用接受的影响因素、预测技术使用行为。近年来随着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利用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兴起,已有不少研究从TAM理论模型角度讨论学生和教师对于教学模式中采用新技术的接受行为、使用意愿及满意度,并利用问卷调查和严格的统计推断验证了该理论模型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价值,其可靠性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基于TAM理论模型或许可以尝试总结出一些关于使用者的行为特征。

第一,在线教育最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学到了什么

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感知有用性中介作用于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态度,即感知易用性要想发挥作用,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所在。这说明能够转化为学生最终对在线教育的使用行为关键还是在于感知有用性,比如高质量的学习内容,良好的学习效果,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启发,或是实现学习效率和兴趣的提升等。

这个观点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不谋而合,该取向不是迫使学习者去适应这些新技术的要求,相反,其主张的是以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工作为出发点,并基于此来考虑如何利用技术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即让技术适应学习者的需要,从而实现“技术有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TAM理论模型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一个主观概念,因此抛开用户仅仅从技术产品本身去探讨这两个概念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其强调的是用户对技术产品本身的态度和使用行为,而非聚焦于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问题。因此对于在线教育企业来说,在经历此次疫情大流量并发的技术大考之后,更多的挑战还是在于如何充分利用AI等技术优势,通过对用户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数据采集,打造更精细的教学体系,采取更有针对性地在线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内容推荐。

第二,在线课程不在于内容多寡,而应“投其所好”

学生对在线课程的使用态度,即学生预期使用在线课程时主观上的正面或是负面的判断,直接影响使用意图,从而影响使用行为。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在线课程的预期对使用行为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学生对在线课程内容和服务的认同,认可其在提升知识水平、丰富兴趣视野上的作用,出于对课程的兴趣、爱好而增强学习动机,那么对新的学习模式参与意愿就会增强。

在线课程的呈现形式是吸引学生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的展示空间,从课程的审美、情感和服务等维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前期调研、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对学生的预期感知进行铺垫,让他们预先感受到在线课程所带来积极效应。

另一方面,在在线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在情绪感受,了解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预期。特别是95后随着网络成长起来这一代人开始成为教育主流人群,将线下课堂直接搬到线上的学习课程较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获得感反倒显得比内容容量更重要。“这届年轻人钟爱在B站学习”这样的热搜自然是用脚投票的结果了。B站的实时弹幕讨论给学习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不单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得知识,还可以从弹幕评论里找到学习的陪伴感,其社交化学习属性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学习。根据数据显示,B站2019年泛知识学习类内容的观看用户数突破5000万,学习类UP主数量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在线课程的供给端基于其教学目的并结合自身特色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引导自主学习,或将成为学习效果成败分水岭

此外,在TAM经典理论模型基础上也有不少研究发现学生的主动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主动性变量能够有效调节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强化二者之间的正向联系,即当学生主动性越高时,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主动参与可以加速知识的建构和领悟的过程。说明了在在线教育的设计中我们需要特别考虑到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在线教育的学习中,而非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也印证了部分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上关于“停课不停学”在线学习的各种吐槽。不少学生,特别低龄学生,自制力差、缺乏自觉性,居家学习容易受到的干扰比较多,包括环境的噪音和其他娱乐活动的诱惑,很难做到专注,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有人认为,在线教育仅仅是为部分好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因此在当下,老师和家长或许应当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律自主的学习习惯。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反思,在线教育是否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否存在一定的应用范围和适用人群。


在线教育在2020年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催化下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课程质量、服务效果、用户体验、科技水平、学习效果等方面严苛的考验。但技术进步带给教育的好处是远远超出其副作用的,何况时代的来临,线上的体验和认知是不可逆的,离开技术和网络的教育也不能成为现实。(作者系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机构 |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作者 | 钟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