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作品最新文章

联系我们

  •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衷和楼805
  • 021-65983128 021-65986232
  • fzgh@tongji.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术作品

学术作品

蔡三发 沈其娟:以高等教育创新促进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1-01-06     浏览:371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技术学习为主向创新引领为主的重大战略转变。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创新策源”理念,并将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作为上海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目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新”“四个第一”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创新策源功能的内涵: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上海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能够提出创新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人才。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是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当前知识生产模式重大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通过教育创新与改革,将更好地培养出引领时代的创新人才。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理念,上海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与变革,将为上海市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注入更多的动力之源。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及区域发展现状与趋势,面向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的需求,建议“十四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着力推进。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上海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投入,发挥研究型大学对提升上海创新策源能力的长远效应。研究型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科研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上海拥有较多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为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平台。但是当前许多研究型高校中,引领科技和学术前沿的研究原创成果仍然相对相对较少,顶尖学科数量、规模和水平有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尚不足以完全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科创中心所需的创新策源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资源投入,上海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研究型大学在探索未知世界、引领知识创新、培养领军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应打破传统“冲击排名”的建设模式,构建以“问题导向”为主的新的建设机制。要针对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着重建设一批高质量特色研发平台,推动上海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上海市自2014年起启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通过对部分重点学科的投入,支持学科引进国际顶尖的人才、培育创新团队、建设研究基地、承担国家和上海市重大任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特别布局了以任务为导向的10个交叉学科,促进学科协同,目前建设虽初见成效,但是在交叉平台维护与升级、组织管理方式与评估机制创新、资源投入与责任落实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峰高原学科的发展不应该单纯以论文、专利数量为导向,而要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拓科技研究前沿、培养关键领域高端人才、打造重要研发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或重大战略,真正成为上海策源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柱。

第三,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长三角“双一流”高校协同创新合作,从而推动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当前,我国一流高校之间往往重竞争轻合作,校际合作渠道和方式相对单一,深度和广度不足,对科研创新与教育成果的推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重竞争轻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科研、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不能达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相互增益的最佳效果。尤其,在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合作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会进一步增大,国内校际、区域合作交流显得更加迫切。深化校际合作不仅需要高校主动建立联系,更需要政府搭建支撑平台、创新机制体制、提供政策激励,支持建设高校以学科联盟和区域联盟的方式开展校际协同创新建设。长三角区域一流高校较多,校际协同创新条件良好。上海政府和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长三角“双一流”高校建设区域共同体,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深化协作,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在区域共同体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策源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合力。